1、劉剛亮
1989年畢業于長沙交院,碩士學歷,教授級高工和一級注冊建造師,2006年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廣東省交通廳1990、1991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獲“部分預應力砼建橋技術與無粘結筋的應用研究”一等獎;1995年獲得全國交通系統優秀科技人員;近十幾年來主要業績有:1、主持《虎門大橋輔道270米連續剛構“鷹式”輕型掛籃》研究課題,獲1997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主持《CH-150型架橋機用于安裝50米梁》研究課題,獲1997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1998年獲得首屆廣東省青年科技獎;4、主持《虎門大橋建設成套技術》研究課題,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交通部科技進步特等獎;5、主持《崖門大橋主塔施工抗風減振措施》研究課題,獲2002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主持《崖門大橋單索面牽索掛籃懸臂施工技術》研究課題,獲2003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7、主持《崖門大橋建設成套技術》研究課題,獲2005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8、參與《廣東省高速公路建設科技創新及應用技術》研究課題,獲2006年廣東省科技創新特等獎;9、主編《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航道橋施工技術》;10、參與《CDMss50/1200移動模架技術》研究課題,獲2007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
2、王中文
1988年畢業,研究生學歷,教授級高工和一級注冊建造師,2006年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近十幾年來主要業績有:1、《虎門大橋輔道270米連續剛構“鷹式”輕型掛籃》研究課題,獲1997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主持《CH-150型架橋機用于安裝50米梁》研究課題,獲1997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主持《沿海地區大直徑樁基海水造漿施工技術》研究課題,獲200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主持《崖門大橋主塔施工抗風減振措施》,獲2002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5、主持《崖門大橋單索面牽索掛籃懸臂施工技術》研究課題,獲2003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并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參與主持《崖門大橋建設成套技術》研究課題,獲2005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2006年獲第八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7、參與《廣東省高速公路建設科技創新及應用技術》研究課題,獲2006年廣東省科技創新特等獎;8、參與《CDMss50/1200移動模架技術》,獲2007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9、參與主編《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航道橋施工技術》等。
3、林榮有
1955年畢業參加工作,教授級高工,1992年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獎有:主持《公路桁式架橋機》研究課題,獲1987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主持《CH-70通用公路洛溪大橋大型鋼圍堰設計與施工》研究課題,獲1988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洛溪大橋主橋480m連續剛構》研究課題,獲199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總結《虎門大橋建設成套技術》,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交通部科技進步特等獎。交通部專家組成員,先后受聘為江蘇省江陰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二橋、江蘇省潤揚長江大橋等工程技術專家,福建省交通廳聘為福寧高速公路下白石大橋的工程技術專家。
4、廖卓清
1968年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教授級高工, 1992年被授予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2年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業績與獲獎:1、參與主持《公路桁式架橋機》研究課題,獲1987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主持《洛溪大橋大型鋼圍堰設計與施工》研究課題,獲1988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主持《洛溪大橋主橋480m連續剛構》研究課題,獲199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參與主持《虎門大橋輔道270米連續剛構“鷹式”輕型掛籃》研究課題,獲1997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5、參與主持《CH-150型架橋機用于安裝50米梁》研究課題,獲1997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參與總結《虎門大橋建設成套技術》,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交通部科技進步特等獎。
5、王保君
1964年畢業參加工作學歷:大學本科學歷,教授級高工,1990年被授予“廣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991年被授予“廣東省優秀中青年專家”; 1991年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從事公路橋梁科研、施工30多年來,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在長大跨徑及高速公路特大型橋梁建設的施工技術工藝上有重大貢獻,在鋼絞線預應力體系、工藝設備國產化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獲得多項獎勵: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多項。主持研制的用國產錨夾具設計制造了液壓提升跨纜吊機,該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組織指導了國內罕有的廈門海滄大橋西塔承臺大體積、高潮差內撐式有底箱施工,攻關設計了三柱式6米節段爬升翻轉模板,為國內外之最。
6、譚之抗
教授級高工,1992年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長大公司業績顯著:多年從事橋梁設計工作,對大型深水基礎和柔性墩臺設計有獨創性研究,“偽水大橋”獲1980年湖南省中道科技成果一等獎;“九江大橋”獲1989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活動高座傳遞制動力的柔性墩設計”的方法獲1989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X160m獨塔斜拉橋高墩基礎設計”和“活動高座傳遞制動力的柔性墩設計”為第二屆結構工程和施工國際會議的入選論文并在參加泰國召開的有關會議上做交流;1991年獲廣東省丁穎科技獎。